三断 → 三斷

三断 → 三斷
◆﹝出宗鏡錄﹞ 〔一、 自性斷〕, 謂智慧起時, 煩惱暗障自性應斷, 故名自性斷。 〔二、 不生斷〕, 謂得法空之時, 能令三塗惡道苦果永更不生, 故名不生斷。 (三塗者, 火塗、 刀塗、 血塗也。 ) 〔三、 緣縛斷〕, 謂但斷心中之惑, 則於外塵境, 不起貪瞋; 於境雖緣, 不生染著, 故名緣縛斷。 ◆﹝出阿毘達磨品類足論﹞ 〔一、 見所斷〕, 謂聲聞初果之人, 斷惑見理, 名為見道。 因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, 故名見所斷。 (三界者, 欲界、 色界、 無色界也。 八十八使者, 一身見、 二邊見、 三見取、 四戒取、 五邪見、 六貪、 七瞋、 八癡、 九慢、 十疑。 此十使歷三界四諦下, 增減不同, 成八十八。 謂欲界苦諦十使具足; 集、 滅二諦各七使, 除身見、 邊見、 戒取; 道諦下八使, 除身見、 邊見。 四諦合為三十二。 上色界、 無色界, 每四諦下各除瞋使, 餘皆如欲界, 故上二界合為五十六。 并前欲界三十二, 共成八十八使也。 ) 〔二、 修所斷〕, 謂聲聞第二果、 第三果修真斷惑, 名為修道。 因斷三界十隨眠惑, 故名修所斷。 (十隨眠者, 即是思惑。 謂長時隨逐潛伏, 覆蔽真性, 故名隨眠。 欲界有四, 謂貪、 瞋、 癡、 慢。 色界、 無色界各三, 謂貪、 癡、 慢。 共為十也。 ) 〔三、 非所斷〕, 謂聲聞第四果, 三界煩惱皆已斷竟, 得無漏果, 無惑可斷, 故名非所斷。
* * *
見所斷、 修所斷、 非所斷。 見所斷是初果羅漢斷八十八使見惑; 修所斷是二果三果羅漢修斷三界十隨眠惑, 名修道所斷之惑; 非所斷是四果羅漢三界見思斷盡, 乃無漏果, 更無不斷之惑, 名非所斷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ен реферат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